在蘭州,一提到牛肉面,很多人會立馬想起一家老字號——金鼎牛肉面。面條勁道,湯清油紅,搭配鮮嫩的牛肉,以獨特的風味成為一代又一代蘭州人的桌上美食。

堅守匠心精神 傳承品牌文化
“毛細是牛肉面中最細的一道面,成型后的毛細在師傅手中千絲萬縷,猶如九天瀑布飛瀉而下,又如綿綿絲路蜿蜒曲折……”近日,記者來到金鼎牛肉面館鴻賓樓時,蘭州牛肉拉面第四代傳承人馬文斌正在為顧客表演牛肉面拉面技藝,仿佛變魔術一般,面團在其手中飛舞,不到10秒就能制作出毛細、韭葉、蕎麥棱和大寬等規格不同的面條,整個動作一氣呵成,飄逸自如。

“從18歲分配到甘肅蘭州市飲食服務公司廣場清湯牛肉面館,我已經和這碗面打了49年交道。每天做重復的工作,就為了做好一碗面。”馬文斌說,以前沒有現在的數據化教程,師傅領進門后,只能靠自己的悟性和反復練習,不懂之處就要問師傅,贏得師傅喜愛才會將手藝教給徒弟。“作為傳承人,我做到了以前師傅沒有做到的,以前都是口口相傳,用料全憑感覺。現在調料都有了計量標準,學徒學起來更簡單。”馬文斌說。
“改革開放后,周圍人都下海經商掙錢,我也動搖了,但記得師傅說‘這碗面在我們手里不能失傳’,為將牛肉面技藝發揚光大,于是就堅持了下來。”馬文斌說,目前全國蘭州牛肉拉面店數量達到5萬多家,并逐步進入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8年6月份,在意大利羅馬舉辦的“蘭州牛肉面牽手意大利面”城際文化會上,馬文斌曾與意大利廚師同臺競技,“我沒想到牛肉面不僅走出蘭州,還走向了世界。意大利也以面條聞名,剛過去的時候意大利的師傅對我們牛肉面不太看重,但在試吃以后,大家都對蘭州牛肉面贊不絕口。”
“干一行愛一行,重復的工作反復做,但不能厭煩。做大做強做精做細,才能做好一碗牛肉面。”馬文斌說,自己雖然已經退休,但還是每天要到金鼎牛肉面悅賓樓后廚,指導拉面師和面、拉面與嘗湯,并應食客需求演示牛肉面的拉制過程,讓金鼎牛肉面不斷傳承和發展。
挖掘新內涵 探索新模式
消費市場迭代升級,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作為蘭州牛肉面行業的龍頭老大,頂著“老字號”的光環,金鼎牛肉面并沒有倚“老”賣老,而是積極探索創“新”。

在市民紀世輝的記憶中,以前大部分牛肉面館店面小,擺放的桌椅也很少,顧客只能蹲在店外端著大碗吃,“現在的牛肉面再也不是街邊小吃,從店面裝修到食品種類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98年,蘭州金鼎牛肉面將蘭清閣、鴻賓樓、清雅居等老字號牛肉面館整合,將店面裝修升級,制定了“八個統一”標準,推出了牛肉面套餐,探索牛肉面店面加盟連鎖,開啟了牛肉面產業化發展之路。
“我們一直以提升行業整體發展為己任,為蘭州牛肉面制定了技術標準和分等定級標準,為蘭州牛肉面的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連鎖產業化發展奠定基礎。”蘭州牛肉拉面協會副秘書長、蘭州金鼎飲食管理有限公司辦公室副主任馬成虎介紹,蘭州金鼎牛肉面將牛肉面的傳統制作工藝與現代經營理念相結合,不斷提升牛肉面文化內涵,以高品質、高質量創新發展,打造品牌,研制出了高檔滋補牛肉面,形成了一套風味獨特的牛肉面系列,為蘭州牛肉拉面的開發與創新提供了一條值得借鑒的道路。
“在做了一段時間加盟連鎖后,發現加盟店食品的品質和口感無法保證。”馬成虎說,為保證金鼎牛肉面口味傳承,蘭州金鼎飲食管理有限公司收回所有加盟店,專注于兩家直營店的經營。“我們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這對牛肉面傳承和發展更有意義。”
作為年輕一代牛肉面從業者,37歲的馬成虎從小耳濡目染父輩為做好一碗牛肉面的執著鉆研,他認為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應該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宣傳和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牛肉面,借助平臺去推銷。“我們將進一步細化牛肉面標準,在面型、牛肉的選擇、配菜、制作方法等方面創新,推出了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馬成虎說。(全媒體記者 魏寧 趙曼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