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蘭州中川國際機場的跑道上,第一架出港客機正掠過晨霧。幾公里外的蘭州新區中川鎮尖山廟村,73歲的常進花老人正握著掃帚清掃門前的院落,老人抬頭望了望天邊的朝霞,目光掠過自家刷了新漆的大門——這扇三十多年前的老木門,既保留了門板上被歲月磨出的溫潤包漿,又添了“蘭派民居”常用的纏枝紋雕飾,像極了尖山廟村這座被時光浸染的村莊,在蘭州新區開展機場周邊環境整治的浪潮中,被重新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

“吱呀——”一聲,常進花老人推開木門走進院子,院子中間的蘋果樹上,已經結下累累碩果,菜畦里的辣椒綠油油的,門楣上“美麗庭院”的牌子被擦得干干凈凈。
“本來我想換個鐵門,他們說這老門能修,按老蘭州的樣式補雕花,比換個新鐵門有味道!崩先酥钢T外的停車場和小花園說:“原來這里亂糟糟的,環境整治以后,現在比城里的花園小區還漂亮!
沿著常進花老人家門前的村道繼續向前,穿過梨園、花園和一個個小菜園,就到了27歲的李文君家。她家門前的小涼亭里,一串串風鈴在微風中“叮叮”作響,古樸的柵欄更是為小院增添了幾份韻味。

“這里要做一面‘網紅’墻,游客們可以在這打卡拍照”,對于小院的改造,每一處細節,李文君都反復揣摩過很多遍!按謇镆戕r文旅融合,我這農家樂生意肯定差不了。我要趕今年國慶節前就開張,把農家柴火雞的招牌打出去!”對于未來的發展,李文君信心滿滿。
半年前,李文君還在永登縣城做買賣,家里的院子雜草長得比人高。今年春天回村時,她差點認不出家門口的路——水泥路鋪到了院門口,亂搭的棚屋變成了小花園,一幢幢青瓦白墻的典型“蘭派民居”被花園、果園和菜園串聯起來,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尖山腳下,宛若一幅恬靜的歸園田居圖。
“咱村離機場近,要主動把村里的環境整治好,既要給旅客們留個好印象,也給自己營造一個干凈舒適的環境,現在政府鼓勵支持搞環境整治和發展特色產業,回來干比在外面漂泊強!”村支書鄒繼元的一番話讓李文君動了心,當即決定留下來。
乘著蘭州新區整治機場周邊環境的東風,決定回鄉發展的村民不止李文君一個,還有掌握著牛肉拉面技術的閆玉鴻。
村頭的炊煙里飄著牛骨湯的香氣,閆玉鴻正掄著胳膊拉面,面團在他手里變成細如發絲的線條,“啪”地甩進滾水里。這個曾經在青海開餐館的漢子,今年開春把店搬回了村,成了尖山廟村第一家牛肉面館。
村民們都說,回來不是因為外面不好,而是家鄉變得太好:變好的不只是村里的環境,更是守著老屋就能掙錢的底氣,是飛機掠過屋頂時,心里那份踏踏實實的亮堂。這大概就是鄉村振興最實在的模樣——讓每個離開的人,都有理由笑著回來。


蘭州新區中川鎮黨委書記劉學生介紹,今年以來,中川鎮積極開展機場周邊環境整治,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鼓勵村民發展農家樂等產業,增加村民收入。通過“典型引路”,先讓尖山廟村這樣的村莊嘗到甜頭,再帶動機場周邊其他行政村壓茬推進,一步一個腳印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如今,村民們碰面,聊的不再是“哪堆垃圾該清了”,而是“農家樂怎么搞營銷”。這場始于機場“窗口”的環境整治,正在尖山廟村催生出鄉村振興的“加速度”。當“蘭派民居”的檐角與飛機尾翼在暮色中共舞,一個村莊的蝶變故事,正成為蘭州新區鄉村振興最鮮活的注腳。
當環境整治的硬投入遇上鄉村振興的軟機制,當政府的推動力撞上群眾的內生力,每個村莊都能寫出屬于自己的蝶變故事,而這一個個故事串聯起來,就是蘭州新區鄉村振興最動人的風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魏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