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著急,我家有藥,待會兒給您送過去。”“燈壞了是吧,我們馬上到,去給您修。”“新鮮蔬菜到了,有需要的下樓采購。”“假期孩子沒人看咋辦?來社區呀……”在西固區陳坪街道天慶新城社區,這樣溫暖的話語時常在居民耳畔響起。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港灣,也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重要陣地。近年來,西固區陳坪街道天慶新城社區積極打造以社區為家、以鄰居為伴的“社鄰家”服務品牌,通過社鄰蔬菜亭、社鄰學堂、社鄰幫幫團、社鄰下午茶、社鄰議事坊、社鄰文化窗等一系列特色項目,構建和諧互助的鄰里關系,推動社區治理從單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轉型。
社鄰蔬菜亭——
彰顯“菜籃子”里的民生溫度
8月12日9時許,一輛滿載辣椒、茄子、西紅柿、黃瓜等新鮮蔬菜的卡車駛進天慶新城社區,社區志愿者一邊維持秩序,一邊幫助居民挑選蔬菜。
“家里的菜昨天晚上就吃完了,今天早上鍛煉完身體我就在這里等候了,共買了15斤各種蔬菜,夠吃一周了。”居民李巧花說。
過去,天慶新城社區周邊配套設施不完善,居民買菜既費時又費力。為解決這一難題,該社區黨委與轄區內的張家臺村、孟家山村等蔬菜產地合作,開通蔬菜進社區“直通車”,并設立社鄰蔬菜亭。每周二,新鮮蔬菜從田間地頭直接運到社區,整齊擺放在攤位上。紅彤彤的西紅柿、翠綠的黃瓜、飽滿的豆角……各類蔬菜應有盡有,不僅價格實惠,還十分新鮮。居民們再也不用為買菜發愁,在家門口就能買到平價又放心的蔬菜。
王奶奶是一位獨居老人,當志愿者將買好的蔬菜送到她手中時,王奶奶激動地說:“你們那么忙,還想著幫我排隊買菜,為你們點贊。”
“為更好服務居民,該社區成立了志愿服務隊,只為讓居民吃上安全、優質、實惠的新鮮蔬菜。”天慶新城社區黨委書記康聰說,“一份份愛心蔬菜,一句句貼心問候,拉近了社區和居民的感情,讓居民切實感受到來自黨和政府的溫暖。”
社鄰學堂——
打造知識與成長的搖籃
為了給轄區內的孩子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寒暑假托管服務,天慶新城社區開辦了社鄰學堂。社鄰學堂整合社區黨員、學校老師、大學生志愿者以及專業培訓機構講師等多方力量,通過趣味運動、興趣課堂、法律講堂、注意力訓練、音律互動等活動,促進轄區兒童間、父母間的交流和溝通,架起社區與居民、居民與居民之間的連心橋。
走進社鄰學堂,豐富多彩的課程讓人眼前一亮。文化課上,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暢游知識的海洋,提升學習成績;藝術課堂里,繪畫、音樂、手工等課程激發著孩子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體育課上,籃球、跳繩等運動項目給了孩子們強身健體的平臺。在這里,孩子們不僅能完成課后作業,還能培養興趣愛好,結交愛好相同的朋友。
“我們定期組織安全教育和品德教育等活動,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他們創造一個幸福快樂、和諧美好的環境,讓孩子們在溫暖的社區氛圍中茁壯成長。”天慶新城社區大學生志愿者孔維濤說。
社鄰議事坊——
廣開言路為民排憂解難
“以前總擔心電動車充電不安全,現在樓下就有充電樁,掃碼就能充,很方便。”天慶新城社區居民王阿姨看著嶄新的充電樁和電動車車棚,難掩喜悅。這一變化,源于社區的社鄰議事坊,高效破解了電動車停車難、充電難的問題。
“群眾的事,坐下來好好商量,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該社區調解員王曉雯說。
為暢通居民訴求渠道,社區創新搭建社鄰議事坊,推行居民提“需”、專職網格員察“難”、網格黨支部匯“聲”、社區黨委定“向”、黨員群眾共“為”、結果反饋要“實”的“五單一反饋”協商議事法,讓協商從紙上落到事上。今年以來,社鄰議事坊已圍繞充電樁安裝等民生議題開展協商20余次,解決實際問題18件。
康聰表示,社鄰議事訪以知民情、達民意、解民憂、排民難、暖民心、集民智為主導方向,建立工作制度,注重培育居民的參與意識,傾聽民聲,廣納民意,暢通民情,并建立反饋制度,針對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協調解決居民訴求,增強了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
記者手記
有態度有溫度有力度
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基礎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其方法和手段,直接關系著社區和諧和居民的幸福生活。
天慶新城社區通過創建“社鄰家”服務品牌,不斷拓展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量,讓社區成為居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并倡導與鄰為善,成了社區最有溫度的柔性治理渠道。
常言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社鄰家”系列項目的運行,讓鄰里關系更加緊密,社區凝聚力不斷增強,使居民們從陌鄰變成睦鄰,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讓社區公共事務處置靈活而有溫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董永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