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飄香掛滿枝

百合加工基地一隅
金秋十月,沿著西固區金溝鄉馬家山的村道行走,紅彤彤的紅富士蘋果掛在枝頭,散發著誘人的清香。
馬家山村位于西固區東南部二陰山區,依托省級森林公園—關山森林公園北部延伸部分,總體呈“三山兩溝”山區梯田勢態,是典型的山區自然村。
“你看,這個蘋果足足有半斤重。”馬家山村果農韓義林摘了一個又大又甜的紅富士,在手里掂了掂笑著說。
今年48歲的韓義林之前在外地創業,看到這幾年村上的產業發展不錯,便回家發展特色產業。目前種植5畝蘋果、6畝白鳳桃、3畝白蘿卜、19棵接杏樹,一年收入還算可觀。
“按照全區的工作方案,我們把創建和美鄉村作為當前工作的頭等大事和首要任務,以黨建為引領,整治人居環境,做大第一產業,銜接第二、第三產業,持續深化鄉村基層治理,著力打造特色田園風光,全力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步伐。”馬家山村黨支部書記孫烈榮說。
孫烈榮介紹,在創建和美鄉村前,村兩委班子深入學習了“千萬工程”經驗,順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在提升農村優勢產業集聚度、人居環境舒適度、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群眾生活幸福度等方面下功夫,推動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全面提升。連續向上爭取500多萬元,硬化范坪至馬家山5公里村內主干道路、郝家山社至馬家山社2公里觀光環形路、風嶺600米田間道路、孟家嶺2.67公里田間道路以及田園綜合體西側的560米“團結路”。同時不斷扮“亮”夜晚馬家山,在村社主干道安裝太陽能路燈200多盞。
同時,為了讓村莊綠起來、美起來,村上爭取兩個生態修復項目,種植樹木428畝,在村社主干道種植行道樹木,在道路兩側、空閑地種植花草,鴨兒山觀景臺小花園已變成城南最佳觀景地。挖掘本地農村文化精華,將本地特有舊農具、老物件等找出來,打造長400米,高2.5米的“農耕文化墻”,并將廢棄磚頭、樹枝、木材重新利用,在田園綜合體主干道西側和郝家山社口修建300多米古建筑護欄,完成美化配套。
村民郝世斗說,自己種植了7畝地的蘋果,每年蘋果成熟的時候,游客慕名而來,品嘗他的蘋果,順便帶一些回去。創建和美鄉村,產業興旺是基礎。近年來,馬家山村始終把推進產業發展、促進村民增收致富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在持續發展百合、蔬菜、林果等傳統農業的基礎上,積極引導村民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因地制宜種植品類多樣的高山優質農產品,目前,6月有大接杏,7月有白鳳桃,8月有巴梨,9月有蛇果(花牛),10月有紅富士,11月有百合。期間,茄子、辣椒、西紅柿、蘿卜等全面豐收,村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增收致富的幸福生活。
眼下,正是百合采挖的旺季,進入馬家山村鴨兒洼社,百合加工廠的工人們正在分揀、包裝、儲運,車間里一派繁忙。
馬家山村是遠近聞名的百合加工基地,目前進駐22家百合加工企業,包括兩家省級龍頭企業——金德百合和菁葉百合,同時還有金鑫、金綠苑、昌華等知名品牌,年百合加工量約8000噸,產品有鮮百合、碗裝百合、百合干、百合藜麥粥等,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東南亞及歐美市場,現從業人員300多人,實現村民可以在“家門口”務工,平均月工資超過3500元。2023年,金德百合入選東方甄選“如意甘肅”直播間。野菜加工企業六乙生匯獲評“中國好技術”稱號。
青瓦白墻的小院,別致古樸的窯洞,在陽光的照射下靜謐美好。“我們立足自身良好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以旅游休閑觀光、設施農業景觀為重點的鄉村旅游,吸引了眾多游客。”馬家山村田園綜合體負責人說。
據了解,馬家山村圍繞“全域旅游”發展理念,以“省級文旅振興鄉村樣板村”建設為契機,前后投資3000余萬元,打造了馬家山田園綜合體。同時,緊扣鄉村旅游發展脈搏,設立了騎行驛站集市和團結集市,打造范馬公路沿線采摘園,引導返鄉青年、致富帶頭人打造獨具風格的“農家樂”,村民們紛紛緊趕發展鄉村旅游熱潮,走上了新型農民的轉型之路。2022年全村實現接待游客量超過10萬人次,周末經常出現游客爆滿現象。
孫烈榮表示,全村將按照產業和融、環境和美、人文和潤、生活和順、治理和諧的總體目標,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勾繪多彩鄉村風情畫。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汪文學 王忠德 董永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