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路兩邊堆著不少雜物,現在干干凈凈的,看起來都舒心了。”初秋的微風掠過皋蘭縣什川鎮梨花溪步道,晨練的村民對日漸整潔的村容村貌豎起了大拇指。
在“梨韻水鄉”鄉村振興示范帶的藍圖上,皋蘭縣什川鎮正以一場由內而外的改造,重塑著鄉村的模樣——從環境“顏值”的躍升,到服務質感的提升,再到治理效能的突破,這個浸潤在“梨文化”氛圍中的小鎮,正用系統發展思維,讓村莊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愿景照進現實。
什川鎮沒有選擇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而是以“繡花功夫”激活鄉村肌理。從上車村63個美麗庭院的見縫插綠,到全鎮247個整治點位的“靶向攻堅”;從45處彩鋼房的拆除到125處違規廣告的清理,什川鎮始終堅持不破底蘊、只添新顏。截至8月29日記者采訪時,惠及500余戶農戶的陶園街4公里污水管網已鋪設完畢,“四小園”與游步道串聯起的梨園文化休閑廊道成為三合街新地標,95%的綠化率讓“推窗見綠”成為了生活日常。什川鎮副鎮長牛成剛表示,本次改造既保留了“梨園農耕”的根脈,又注入了現代鄉村的活力。
“以前來什川玩,最愁的就是停車。”每年什川鎮都能收到類似的投訴建議幾十條。針對這一問題,今年,什川鎮通過盤活閑置資源改造新建11處停車場,讓“一位難求”的情況成為過去。同時,全鎮10處免費旅游廁所配備專人管護,48名公益性保潔員全天候值守,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轉”的閉環體系,讓“潔凈什川”從承諾變為常態。
“大爺,您家這彩鋼棚確實影響風貌,我們幫您換成透氣的遮陽網咋樣?”什川鎮干部李潔耐心勸說著。據牛成剛介紹,針對個別農戶的顧慮,鎮里想出了先拆后補的辦法,既推進改造,又照顧群眾實際需求。同時,市場監管、文旅等多部門聯動設定40個規范攤位,讓流動商販有了固定銷售點,通信線路規整、遮陽棚替代彩鋼房等細節調整,讓鄉村風貌的“顏值”再次提升。
“現在出門就是小花園,污水雨水排得又快又干凈,垃圾也有人定時清理,住著比城里還舒坦。”村民彭清霞笑著說,“這幾年來我們這兒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我還利用自家閑置房屋做起了‘村房短住’的小生意。”(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