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父母親的名字,我來給他們登記一下。我們今天就回家住了。”一位中年女士手指著花名冊上的“姓名欄”對值守干部說。8月17日,午飯時間剛過,記者來到榆中縣馬坡鄉上莊村集中安置點。馬坡鄉人民政府辦公室干部金明星是這個安置點的負責人,他正在為幾位群眾辦理“退房”和“新入住”手續。
在上莊村、馬蓮灘村走訪的幾個小時里,記者見到了繁忙而全身心投入的鄉干部,遇到了堅強樂觀的張紅,還偶遇了一位“只想干好手頭事”的村醫白波。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家園,在瑣碎中見證真情,在忙碌中收獲感動。
“全心全意對待群眾的每一個需求”
“上莊安置點8月17日新入住花名冊”上,年過六旬的張叔叔和呂阿姨老兩口被安排在了121房間。“出事時,我不在家里,在蘭州照顧病人。我實在不放心老伴一個人住在安置點上,今天趕回來了。沒想到又給我們重新安排了房間。”
記者看到,花名冊上老兩口的入住時間精確到時分,除了入住群眾的姓名,還記下了發到每戶群眾手里愛心卡上的包聯干部姓名。金明星解釋說:“我們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責任體系,由一名縣級領導干部、一名鄉干部和一名村干部負責抓管理,范圍包括餐飲、環境衛生、安全等方面。群眾住進來后由我們負責保障吃喝、居住、診療用藥等日常所需。有了別的去處離開后,我們也必須明確知道他們的去向,以及安全與否。”記者翻閱花名冊,發現有一戶丁家兄妹在安頓好家里人后,離開村莊,回到蘭州上班了。
“有的群眾選擇投親靠友、有的選擇去縣城租房暫住,還有一部分留在安置點過渡。安置點接納群眾的人數都是動態數據,每天都有進出,目前有78名群眾暫住,分別來自上莊村和馬蓮灘村。”金明星告訴記者。
“我們領到被褥了,謝謝你們!”張叔叔和呂阿姨領到生活物資后來道謝。“叔叔阿姨,不客氣。你們往后院走,先安心住下。”正在向記者介紹情況的金明星連忙起身給老兩口指路。
金明星形容自己這幾天的工作“瑣碎而忙碌”,他要不停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還要做好對群眾的解釋、安撫工作。“我會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全心全意對待群眾的每一個需求,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金明星真誠地對記者說。
“團結的力量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張紅(化名)的父母和弟弟都是馬蓮灘村一社村民,記者來到安置點采訪時她正在登記,要將父母從安置點接回家中。在安置點,記者與張紅攀談了一會,跟隨她來到了父母家。
這是個稍顯逼仄的農家小院,只有兩間房屋。記者觀察到,小院和周圍其他住戶處于地勢較高的平臺,因此沒有被洪水侵襲。張紅的父母年近八旬,平時在這里居住。
張紅在銀川工作生活,那天,她得知家鄉遭了災,心急如焚,趕回家中時家人已被安排在安置點。父母平安,但山坡下的弟弟家卻沒那么幸運,房屋被沖垮,小侄子逃難時不知被什么東西割傷了腳,被緊急送往甘肅省人民醫院。所幸,孩子傷勢平穩,已經在8月16日下午回到了親人身邊。
這時,張紅的弟弟借了同學的農用車,他要把僥幸留下來的花菜拿出去售賣。這個中年漢子肩負兩個未成年孩子的撫養任務,姐姐看向他的眼神充滿了心疼。
“現在一家人都暫時住在我父母家,雖然很擠,但是這會能陪著他們,我的心里踏實了許多。而且這些天,我也見證了我們中國人的團結,這股團結的力量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顧不上疲憊,我只想干好手頭的活”
記者與張紅說話的時候,正巧有一位村醫來給小侄子換藥,不想來人竟是記者的一位“熟人”——曾經接受記者兩次采訪的馬坡鄉上莊村村醫白波。
白波見是記者來訪,便主動介紹起情況來。原來,災害發生后,他于8月7日晚接到來馬蓮灘村值守的任務。他與同為村醫的妻子一同驅車從縣城趕來,到了不能行車的地方下車,徒步三小時趕到指定地點。
“我現在的日常工作就是常規診療、基本公共衛生以及值守點村委會區域的消殺工作。這兩天陸續有傷員出院,他們大多是骨折和軟組織挫傷患者。我還要定期入戶隨訪,為他們包扎換藥。”白波介紹說。
“從開始值守到現在,有時我也會感到疲憊,但是顧不上想太多,現階段我只想干好手頭的活。希望家鄉的人民團結一心,共渡難關,重新把日子過起來。”白波一邊將一面寫著“洪水退去、清潔跟上、齊心協力、重建家園”的橫幅掛起,一邊對記者說。(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曉芳 劉怡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