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早晨,紅古區海石灣鎮火車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對面的小公園里,第四大院太極隊隊員們正在進行晨練,晨練的隊伍里有積極參加愛心義剪活動的張廣玲,有常來社區串門給工作人員送小零食的鑾凱秀老人,有經常參加各類太極拳表演的張心田老人……他們都是蘭炭四號住宅小區的居民。

網格員走訪關愛獨居老人
據了解,火車站社區黨委積極推行“實踐站+志愿者+服務群眾”實踐模式,準確把握群眾需求動態,精心策劃貼近百姓、貼近生活的志愿服務項目,成立“一親三心”工作隊,將鎮包抓領導、基層黨員和“返鄉走親”干部整體編組,劃分到網格、樓棟,采取機關干部“組團式”、社區黨員“聯戶式”工作機制,常態化開展“敲門行動”,重點走訪困難黨員、空巢獨居老人、失獨家庭、殘疾人等困難群體。

志愿者指導幫助學生閱讀學習
“銀發力量”托起社區溫度
紅古區火車站社區現有5個居民小區,轄區地處老城區,老齡化嚴重,其中蘭炭四號住宅小區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小區內有80歲以上高齡老人60人。
賈明霞老人今年已經95歲,子女都在外地居住,和老伴鑾凱秀相依為命,當“黨報熱線進社區”的記者跟隨火車站社區工作人員來到她家時,賈明霞老人非常高興,熱情地向社區工作人員挨個詢問生活近況:“最近過得怎么樣啊,有沒有吃飯啊……”當得知是“黨報熱線進社區”的記者來家中采訪后,賈明霞老人放下手中的拐杖,坐在沙發上對著社區工作人員豎起了大拇指,開朗地說:“咱社區的工作人員給我們老人做的服務,都說不盡了,下水道堵了社區找人來疏通,總上家來擦玻璃、打掃衛生,還來給我剪頭發,對我們特好。”
賈明霞老人的老伴鑾凱秀老人也已經91歲了,雖然耳朵聽聲已經不太真切,但是腿腳依然靈便,每天早晨都會去參加太極隊的晨練。“我喜歡去社區,社區的孩子們都很熱情,有時候我兒子從外地給我寄特產回來,我也拿到社區讓大家都嘗嘗,昨天中午我還去我們社區的長者食堂買了紅燒肉。”
就在月初,火車站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召集轄區內溫暖灑滿百姓家志愿服務隊,在轄區開展上門義剪志愿服務活動。“社區志愿者讓我們這些年紀大、腿腳不好的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上門理發服務,感謝社區、感謝志愿者……”轄區馬平真老人理完發后高興地說。社區舉辦的各類公益活動不僅解決了社區老人、殘疾人的生活問題,還給他們帶去了歡聲笑語,讓他們感受到了來自社區的溫暖和關愛。
公益星火溫暖千家萬戶
家住蘭炭四號住宅小區的呂元明,現任紅古區隴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他自幼罹患漸凍癥,全身肌肉萎縮,外出只能依靠輪椅,但是他憑著不向命運低頭的堅韌,在積極對抗疾病的同時投身公益志愿服務,為同樣身處困境的人照亮了前方的路。他先后獲得“蘭州好人”、蘭州市殘疾人聯合會“防疫先進個人”、公益時報社“2020年度最美醫務社工”等榮譽稱號。
“對于罕見病群體來說,想要正常生活離不開別人的幫助。社會給予我們太多善意,我也讓自己成為一團火焰,把光和熱帶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在呂元明的推動下,截至目前,聯盟已有臨時志愿者100余人,登記病友會員32人。自蘭州罕見病愛心義工聯盟成立以來,他先后組織各類公益活動200余場次,對接社會資源200余萬元,慰問資助罕見病患者和殘障群體10余萬元,受益群眾近1萬人次,組織志愿者約5000人次參與活動,服務志愿活動時間近2萬小時。
“我們隴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配合火車站社區積極參與一些社會治理活動,通過申請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的專項資金,開展了‘韌性社區’建設項目,‘韌性社區’建設項目旨在有效回應社區需求多元化,關注社區居民健康水平尤其精神健康,提高弱勢人群幸福感。”呂元明詳細介紹道:“項目自2023年10月正式開始,入戶調查社區內殘障人士及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隨后通過項目改造社區內無障礙坡道5處,并配備了一部無障礙爬樓機,還做了一些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知識培訓。2024年3月,我們和社區共同組織了一場關于‘韌性社區’的研討會,邀請了來自各行業的相關專家,殘障人士代表以及社區工作人員共同參與。”
呂元明作為火車站社區所樹立的“微典型”,在樹牢新時代榜樣力量上作了典范。火車站社區也以多種形式對呂元明這樣的好人好事先進事跡進行廣泛宣傳,大力營造居民群眾學習典型、爭當典型的濃厚氛圍。
小陣地托起民生大幸福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我們追求的不是單方面的關懷,而是彼此照亮的雙向奔赴。”海石灣鎮火車站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楊文一邊看著路旁的無障礙坡道一邊說:“社區搭建的不僅是服務平臺,更是雙向交流的橋梁。當工作人員探望老人時,老人們也教會我們用歲月沉淀下來的智慧化解鄰里糾紛;我們組織文藝活動豐富老人生活,老人們用太極隊、書畫展反哺社區文化建設;當我們將目光投向殘障人士時,韌性社區的建設更方便了轄區內的所有弱勢群體。”
今年以來,火車站社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平臺,累計組織專題宣講10場(次),參與群眾達400余人次。為獨居老人、困難群眾、行動不便等重點人群,提供走訪慰問、上門義診、愛心義剪等服務10余次,受益人群達110余人次。開展“黨員清潔日”、周五大掃除、月末大清理集中整治等活動20余場次。召開各類議事會6場次,協商解決供暖管道更換、小區污水遺漏、小區門口改造、小區安裝充電樁等問題10余件,營造親幫親、鄰幫鄰,互幫互愛、守望相助的小區治理新風尚。
這種互動中,服務者與受助者的界限逐漸模糊。無障礙坡道兩旁的扶手既支撐著弱勢群體,也支撐著整個社區的溫度。
◆記者手記
在紅古區海石灣鎮火車站社區,一張貼著29塊“微網格責任田”的網格圖掛在黨群服務中心墻上。這些指甲蓋大小的“微網格”,藏著老舊社區治理的巧思——沒有宏大口號,只有細如發絲的暖心服務,讓白發老人和輪椅青年這樣的弱勢群體也能成為社區治理的“主角”。
記者在火車站社區看到的是堅實的鋼筋水泥,感觸到的卻是白發老人的小零食、輪椅青年組織的公益活動,以及社區工作者與居民互道家常的笑臉。這里的老舊小區藏著基層治理的溫暖答案,這一切都消解著我過去的固有認知——服務與被服務,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彼此照亮、共同生長的雙向奔赴。(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程君 文/圖)